在特应性皮炎(AD)的研究领域,寻找既能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又能调节免疫平衡的治疗药物是研发的重要方向。近期,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马欣研究团队发表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一项关于固本化湿方治疗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的机制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见解,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的挑战与固本化湿方的潜力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四肢屈侧干燥性湿疹样皮疹伴剧烈瘙痒为典型表现。目前其发病率在工业化国家逐年递增,约20%的儿童和10%的成人受其困扰。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微生物菌群异常和免疫平衡失调三者相互作用,在AD发病机制中影响重大,其中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是始动环节,丝聚蛋白(FLG)基因突变及其相关通路与之密切相关。
传统治疗以抗炎、抗过敏为主,但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中医药在AD治疗方面具有优势,“湿邪”是AD发病的核心病因病机。固本化湿方是广东省名中医陈达灿教授的临床经验方,由“三术汤”加减而来,在治疗脾虚湿蕴证皮肤病中疗效显著,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子对接和动物实验,探索其可能的效应机制。
实验设计:从分子对接到动物验证的系统研究展开剩余89%分子对接分析
课题组前期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鉴定出固本化湿方灌胃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9种稳定有效化合物,包括4种有机酸、3种黄酮和2种生色酮。本研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这些活性化合物与FLG及芳香烃受体(AHR)的结合能力。
动物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30只SPF级6周龄雄性BALB/c小鼠,体重1618g,购自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饲养于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实验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分组、造模和给药:小鼠适应喂养7天后,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D模型组、固本化湿方组和地塞米松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200μL0.5%的DNCB(1-氯-2,4-二硝基苯)致敏(溶于丙酮与橄榄油 3:1)背部和双耳,连续致敏3天,第10天起用1.0%的DNCB每3天诱导刺激1次,第29天取材。第15天开始药物干预,固本化湿方组灌胃浓度为1.948g/mL,地塞米松组以1mg/kg浓度灌胃,AD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
检测指标: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每周从水肿、红斑或出血、糜烂或表皮剥脱、结垢或干燥四方面评分。
瘙痒回合数:实验结束后记录小鼠25分钟内后爪搔抓回合数。
耳廓厚度:每周用游标卡尺测量。
皮肤生理参数:每周用ASCH AS - VT100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测定TEWL值,室温22-25℃,相对湿度40%-70%,小鼠安静状态下不同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
脾脏指数和淋巴结重量:实验结束后称量计算。
病理检查: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形态。
蛋白表达: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皮肤屏障相关蛋白(FLG、IVL、LOR、Occludin)及AHR、OVOL1蛋白的表达。
免疫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中Th1、Th2、Th17占CD4⁺T细胞的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gE、IL13和IL22含量;多因子液相芯片法检测IL1β、IL4、IL5和IL33水平。
实验结果:固本化湿方的多重治疗效应分子对接结果
目标靶点AHR、FLG与固本化湿方9种活性化合物的结合能均≤7.0kcal/mol,提示目标靶点与该方关键化合物成分之间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固本化湿方活性化合物与靶点对接结果 (kcal/mol)
固本化湿方活性化合物与靶点对接结果热图和结果图
动物实验结果
小鼠皮损严重程度及皮肤生理参数: 造模 28 天后可观察到,经 DNCB 诱导的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出现明显的 AD 样皮损,结痂、水肿、红斑、结垢和干燥,地塞米松组小鼠出现羊皮纸样皮损,皮肤变薄,固本化湿方组红斑、水肿和结垢减少。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皮损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61,P<0.05)。与模型组相比, 固本化湿方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皮损评分显著降低(t=5.292、5.953,P<0.05)。此外,与第 0 天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显著升高(t=13.00,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使用ASCH AS - VT100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测定的值模型组小鼠 TEWL值显著升高(t=4.297,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固本化湿方组小鼠 TEWL值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固本化湿方对小鼠皮损的影响
2a:对照组;2b:特应性皮炎(AD)模型组;2c:固本化湿方组;2d:地塞米松组
不同时间点皮炎评分和皮肤生理参数评分折线图
小鼠抓挠次数、脾脏指数和淋巴结重量:与模型组相比,固本化湿方干预后小鼠瘙痒回合数显著减少(P<0.05),脾脏指数和淋巴结重量降低(P<0.05)。
小鼠瘙痒回合数、脾脏指数和淋巴结重量的变化
P<0.05, *P<0.001, P<0.0001.
对小鼠耳廓厚度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固本化湿方组小鼠耳廓厚度显著降低(P<0.05),且略低于地塞米松组。
固本化湿方对小鼠耳廓厚度的影响
*P<0.001, P<0.0001.
Western blot 检测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固本化湿方组小鼠皮肤中FLG、IVL、LOR、Occludin及AHR、OVOL1蛋白表达均呈上升趋势,提示其可能通过激活AHR/OVOL1/FLG轴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小鼠皮肤中 FLG、IVL、LOR、Occludin 和 AHR、OVOL1 蛋白的表达比较情况
*P<0.05, P<0.01, *P<0.001.
免疫调节:与模型组相比,固本化湿方组小鼠淋巴结中Th1、Th2、Th17比例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gE、IL13、IL22含量呈下降趋势;多因子液相芯片结果显示,该组IL1β、IL4、IL5和IL33的表达显著下调,且优于地塞米松组(P<0.05)。
固本化湿方对小鼠淋巴结 Th1、Th2、Th17 占 CD4+T 细胞比例的影响
对照组, ***P<0.001; AD组, ##P<0.01, ###P<0.001, ####P<0.0001.
研究启示:对药物研发的意义本研究表明,固本化湿方可通过调控AD小鼠模型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平衡紊乱发挥治疗作用。其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效应:激活AHR/OVOL1/FLG轴,上调皮肤屏障相关蛋白表达,恢复皮肤屏障功能;下调Th1、Th2、Th17比例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炎症反应。
这一结果为以固本化湿方为基础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方向:可进一步优化方剂成分,明确发挥主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探索合适的剂型,提高生物利用度;深入研究其调控AHR/OVOL1/FLG轴及免疫平衡的具体分子机制,为开发靶向性更强的药物提供依据。
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在动物层面进行探索,具体作用机制仍需使用基因鼠敲除或过表达验证。未来可开展以下研究:扩大样本量,深入验证其作用机制;进行临床转化研究,探索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化方剂,开发更高效的衍生制剂。
固本化湿方在治疗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展现出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和调节免疫平衡的双重作用,为临床治疗A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推动该方剂在AD治疗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Yao X, Song ZQ, Li W, et 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a (2020)[J]. Int J Dermatol Venereol, 2021, 4(1): 1–9.
[2] Laughter MR, Maymone MBC, Mashayekhi S,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atopic dermatitis: lesson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1990-2017[J]. Br J Dermatol, 2021, 184(2): 304–309.
[3] Langan SM, Irvine AD, Weidinger S. Atopic dermatitis[J]. Lancet, 2020, 396(10247): 345–360.
[4] Kim BE, Leung DYM. Significance of skin barrier dysfunc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8, 10(3): 207–215
发布于:上海市一鼎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